2019年1月21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人口数据:2018年末,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,949万人,占总人口的17.9%,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,658万人,占总人口的 11.9%;而2017年末,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,090万人,占总人口的17.3%,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,831万人,占总人口的 11.4%。2018年与2017年相比,60岁及以上人口增长了859 万,增长了0.6%;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了827万,增长了0.5%。国际上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%,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7%作为老龄化社会的标准。由此可见,我国已是老龄化国家。
老龄化带来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医疗,老龄阶段在人的一生中是疾病高发阶段。老年患者由于多种器官的生理功能下降、免疫系统抗病能力减弱、对治疗的反应性降低,如何促进老年患者的快速康复是临床医疗的重大问题。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,总结出促进老年患者快速康复的6大措施:即呼吸功能锻炼、持续吸氧、体能锻炼、确保睡眠、控制液体输入量、营养治疗,并将上述 6大措施提炼为便于记忆的“吹 、吸、动、静、控、养”6 字法则,阐述如下。
01 吹
吹即吹气。通过吹气锻炼呼吸功能,常用的工具有呼吸训练器及气球。呼吸训练器有吸气、吹气两种,平静呼气或吸气后对着吸管慢慢吸气或吹气,直到全部活塞不动为止,保持3~5 秒,然后移开吸/吹气管口,正常呼吸,等待活塞复原,重复以上练习。每次20分钟,3~4 次/d。气球呼吸训练法:采用统一材质的气球,嘱患者先深吸气,缓慢匀速将气球吹起,至气球直径5~20cm,保持3秒,反复进行,6~8次/min,每次训练10~15/min,3~4次/d。比较研究发现,呼吸训练器法效果好于气球呼吸训练法[1],快速深呼吸训练器法好于慢速深呼吸训练器法[2]。
02 吸
吸即吸氧。吸氧可以显著提高血液氧含量,改善组织氧供给,整体改善机体器官功能,促进伤口愈合及疾病康复。老年患者应该常规给予持续吸氧,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吸氧10~24h/d,1~5L/min。与间断吸氧(2次/d,30min/次)相比,持续吸氧可以显著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率(heartrate,HR)。排出量(cardiac output,CO)、每搏输出量(stroke volume,SV)、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(left ventricular end-diastolic volume,LVEDV)[3]。与传统低流量吸氧、无创正压通气相比,高流量鼻导管吸氧(high-flow nasal cannula oxygenation)对呼吸生理、急性缺氧呼吸衰竭有更好的改善作用,可以预防或减少外科手术后及内科检查操作如咽喉镜、支气管镜后的再插管[4]。与传统的湿化吸氧相比,非湿化吸氧可以减少湿化器细菌污染和呼吸道感染,而口、鼻、咽喉干燥症状,鼻出血,胸部不适,氧气异味及脉搏血氧饱和度(pulseoximeter saturation,SpO2)变化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[5]。
03 动
动即运动。运动可以整体改善患者全身功能状态、减少并发症、促进疾病恢复、缩短住院时间。研究证据最多的手术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术、肺切除术、胃肠道及结直肠手术[6]。患者入院后要常规进行体能评估,最简便而有效的方法为6分钟步行试验、计时起走试验。特异性专业方法为心肺运动试验(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,CPET)[8,9], 国外对CPET已经形成专家共识或指南[10],老年患者也是安全的[11]。手术患者的运动包括手术前预康复运动(exercise pre-rehabilitation)及手术后早期活动(床下或床上)。运动方法包括各种各样的日常体力活动及体育运动,最简便方法为走路,最佳方法为高强度间歇性训练(hing-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,HIT), 持续时间为2~6周[12]。由于患者病情、年龄、体能等等多方面的差异,不同患者的运动方法、运动强度及时间具有高度的异质性,不必也不能千篇一律。由于住院时间的限制,预康复运动应该始于家居期间。
04 静
静即安(镇)静、镇痛、催眠。手术后认知障碍(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,POCD),特别是谵妄,是不利临床结局的一个重要独立危险因素,老年患者非常常见,应该给予及时处理[13]。处理方法包括非药物手段及药物治疗,药物首选氟哌啶醇0.5~1mg滴定式静脉注射直至患者安静[13]。住院患者的睡眠障碍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。Dobing S等[14]调查了一组普通内科患者发现,睡眠时间缩短(家居7.0h,住院5.5h),睡眠质量下降;睡眠时间缩短与患者既往睡眠障碍及多人病房有关;睡眠质量下降与噪音(59%)、医疗干扰(30%)、病床不舒服(18%)、灯光明亮(16%)、环境不熟悉(14%)及疼痛(9%)有关。Delaney LJ等[15]调查了一家三级会诊医院(tertiary-referral hospital)15个临床科室有相似的发现,患者睡眠时间缩短 1.8h,自我报告睡眠差/很差、一般、好的患者比例分别为41.6%,34.2%及24.2%。睡眠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临床诊疗干扰(34.3%)及环境噪音(32.1%),老年患者、肿瘤患者睡眠质量更差[16]。进一步研究发现,睡眠质量与患者健康认知、疼痛密切相关,疼痛相关性睡眠障碍以背部疼痛最高,其次为下肢疼痛(图1)[17],对外科患者来说,术后疼痛是最重要的原因,直接决定患者临床过程和临床结局[18], 睡眠质量差的患者血浆内皮素(endothelin 1,ET-1)水平升高,机械通气、重症加强护理病房(intensive care unit,ICU)及住院时间延长,围术期并发症高[18]。改善患者睡眠的方法非常多:①首先要去除影响睡眠的主要因素[14],包括疼痛、诊疗干扰、噪音等;②加强体力活动[19];③药物治疗。笔者的做法是手术前 1~2 天到手术后3天常规使用镇静催眠药物,手术后3天常规给予镇痛,保障患者的良好睡眠。
05 控
控即控制输液量。液体治疗是住院患者的基本治疗手段,在患者管理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。但是观察发现,临床上液体治疗不合理使用高达20%[20]。液体应该视同药物,严格掌握适应证、种类与液体量[21]。由于麻醉、手术会导致机体不同间隙之间液体分布与平衡发生显著的变化,因此围术期患者液体管理更加重要[22]。老年患者围术期液体治疗的内容及方法同其他年龄患者,即包括每日生理需要量、额外损失量(全部补充)及已丧失量(先补计算量的1/2)[23]。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储备功能下降等多方面的原因,使其对液体不足及液体过量的耐受力显著减弱,同时,老年患者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脱水,因此适量、合理的液体治疗显得尤为重要[24]。笔者的做法是手术前充足补充液体,彻底纠正水、电解质平衡紊乱,手术中、手术后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,遵循“宁干勿湿、宁少勿多”的原则,将静脉液体控制在2000ml/d(30ml/kg/d)以内, 不足部分以口服途径补充,过量时以白蛋白加利尿剂排出[25]。
06 养
07 小结
老年患者是一个对手术等应激耐受力显著下降的群体,尽管维持良好体能是一个日积月累的长期过程,但是研究发现手术前短时间内进行预康复、围术期接受加速康复治疗可显著降低并发症、提高治疗效果。促进老年患者快速康复的措施众多、内容广泛,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措施为本文讨论的6个方面,并提炼为“吹、吸、动、静、控、养”6 个字,以方便记忆。需要说明的是,上述6大措施不仅仅适用于老年患者,也适用于其他年龄患者;不仅仅适用于手术患者,也适用于非手术患者。